这一轮调整始于7月初的商品上涨,整体持续时间不长,月底开始逐步趋稳。信用债收益率亦跟随利率上行,信用利差多走阔。
从信用债二级交易来看,各类机构在这一轮调整中表现明显分化。银行类机构中,国有大行在调整中保持净买入态势,大量增加了1-5Y信用债的配置,累计净买入规模达到192.62亿元;股份行和城商行是信用债的主要卖盘,这可能与其一级市场拿券二级处置有关;券商始终是二级市场的卖盘,但也可以明显发现,其在调整前和调整中表现出连续集中的大规模净卖出;基金反应较慢,在调整中后期才开始进行处置,且以长债为主,1Y内信用债仍然保持买入;保险、理财和其他产品类是市场的主要买盘,保险净买入以7-10Y超长信用债为主,理财和其他产品类净买入信用债久期则相对较短。
进一步的,我们关注这一轮回调中各类机构整体配置情况。①大行大幅配置国债和同业存单,同时后期卖出政金债。久期上明显表现出、缩短的特征,10Y以上国债净卖出,1-3Y大幅配置。农村金融机构换仓行为明显,大规模卖出1Y内同业存单,同时配置7-10Y政金债可能是在“缺资产”的背景下希望通过资本利得增厚收益。②券商大幅卖出国债和同业存单,同时对于3-5Y的信用债也有百亿以上的处置。③保险大规模配置20-30年长久期地方债,对同业存单的买入规模也相对较大。④基金受到的压力似乎更为明显,调整过程中对地方债、国债、政金债和信用债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减持,久期缩短。⑤理财和其他产品类:大规模配置同业存单,保持较高流动性。
整体来看,这一轮调整在短期内已经趋于稳定,受影响较大的基金也逐步开始恢复各类债券的配置。展望后市,8月,信用债预计还将面临理财季末的赎回影响,但结合理财的资产配置结构,预计影响幅度比较有限。8月,预计信用利差将以窄幅震荡为主。
风险提示:数据统计或有遗漏,宏观经济表现超预期,信用风险事件发展超预期
01
这一轮调整中信用债交易情况如何?
近期反内卷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,冲击市场的通胀预期,债市大幅调整。信用债收益率跟随利率上行,尤其是作为“利率放大器”的二永债,3Y以上利率整体上行超过14bp。信用利差走势分化,二永债和短端非金信用债利差明显走阔,中长久期中票、企业债和城投债由于流动性较差回调速度较慢,利差反而有所压降。
从二级交易来看,各类机构在这一轮调整中表现明显分化。银行类机构中,国有大行在调整中保持净买入态势,大量增加了1-5Y信用债的配置,累计净买入规模达到192.62亿元;股份行和城商行是信用债的主要卖盘,这可能与其一级市场拿券二级处置有关;券商始终是二级市场的卖盘,但也可以明显发现,其在调整前和调整中表现出连续集中的大规模净卖出;基金反应较慢,在调整中后期才开始进行处置,且以长债为主,1Y内信用债仍然保持买入;保险、理财和其他产品类是市场的主要买盘,保险净买入以7-10Y超长信用债为主,理财和其他产品类净买入信用债久期则相对较短。
国有大行:调整中仍小幅配置
大行作为信用债二级市场的主要卖盘,这一轮调整中反而表现出小幅配置的态势,期限上以1-5Y为主。这一轮调整中,大行表现出小幅净买入,单日净买入规模在7月23日达到最高,为59.79亿元;7月30日之后,市场逐渐恢复,大行继续转为信用债卖盘。
对比2024年下半年以来几轮调整中的大行行为,可以发现大行基本上保持净卖出的态势,而本轮调整中,大行一反常态表现为净买入,值得关注。
股份行和城商行是二级市场卖出的重要力量,可能与其一级拿券二级处置相关,本轮调整中整体没有大的变化。
券商:反应较快,在调整前就开始集中卖出
券商反应较快,在调整前就开始集中净卖出。虽然券商始终是二级市场的卖盘,但也可以明显发现,其在调整前和调整中表现出连续集中的大规模净卖出。7月3日开始,券商开始连续大规模卖出,7月18日-7月29日累计净卖出规模达到290.15亿元。7月30日开始债市趋稳后,券商卖出规模明显下降。
保险:超长信用债的主要买盘
保险机构在这一轮调整中始终保持净买入,尤其是大规模增加了超长债的配置。7月18日到7月29日累计增配信用债184.69亿元,超长信用债占比接近70%。在市场面临调整之际大规模买入超长信用债,对于负债端稳定的保险机构而言可以获得明显的票息收益。
基金:7月25日单日净卖出高达191.39亿元
这一轮调整中,基金由于负债端不稳定,表现出大规模的净卖出,但调整速度较券商略慢。调整前期,基金还是保持小规模的净买入,直到7月22日,才开始表现为净卖出,7月25日单日净卖出规模高达191.39亿元。7月30日开始市场趋于稳定,基金也恢复了对于信用债的配置。
7月25日单日卖出规模接近200亿元。观察2024年以来基金大规模卖出情况,仅有2024年8月28日、9月24日大调整后期在200亿元以上。
理财和其他产品类:短债的主要买盘
从理财规模上来看,这一轮调整前期略有赎回,但整体压力不大,理财是这一轮调整中的主要买盘,且以短久期债券为主,7月18日至7月29日累计净买入规模为287.52亿元,其中1-3Y为181.51亿元。其他产品类亦主要表现为短久期债券的买入,调整期间累计买入10Y以内信用债规模为262.15亿元,其中3Y以内占比超过七成。
对比前两轮调整中理财和其他产品类的走势,也是以净买入为主。
02
各类机构整体配置有何变化?
进一步的,我们关注这一轮回调中各类机构整体配置情况。
2.1
银行:大行大幅增配国债,农村金融机构换仓明显
本轮调整中,大行大幅配置国债和同业存单,同时后期卖出政金债,久期上明显表现出缩短的特征,10Y以上国债净卖出,1-3Y大幅配置。
农村金融机构大规模卖出1Y内同业存单,同时配置7-10Y政金债,存在明显的换仓行为,可能是在“缺资产”的背景下希望通过资本利得增厚收益。
2.2
券商:大幅卖出国债和同业存单
券商大幅卖出国债和同业存单,7月18日至7月29日累计规模分别为1048.62亿元和473.2亿元,同时对于3-5Y的信用债也有百亿以上的处置。
2.3
保险:拉久期明显,地方债大规模净流入
保险大规模配置地方债,对同业存单的买入规模也相对较大。7月18日-7月29日,保险累计买入地方债和同业存单分别为681.29亿元和489.47亿元,其中地方债配置以20-30年长久期为主。国债在前期卖出,调整中逐步买入,且拉久期明显;政金债配置相对较小,调整中也以少量增持为主。
2.4
基金:市场主要卖盘,利率债、信用债全方位减持
这一轮调整中,基金受到的压力似乎更为明显,调整过程中对地方债、国债、政金债和信用债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减持,久期缩短。基金对5Y以上超久期债券进行了全方位的减持,但这个过程中增加了1Y内国债和政金债的买入。
2.5
理财和其他产品类:大规模配置同业存单,保持产品较高流动性
本轮调整中理财和其他产品类大规模买入同业存单,累计净买入规模分别高达767.09亿元和1067.56亿元。同时,理财对于政金债和信用债也进行了少量配置。整体看,这一轮波动对于理财和其他产品类的影响相对较小,是市场短久期债券买盘的重要力量。
03
小结
这一轮调整始于7月初的商品上涨,整体持续时间不长,月底开始逐步趋稳。信用债收益率亦跟随利率上行,信用利差多走阔。
从信用债二级交易来看,各类机构在这一轮调整中表现明显分化。银行类机构中,国有大行在调整中保持净买入态势,大量增加了1-5Y信用债的配置,累计净买入规模达到192.62亿元;股份行和城商行是信用债的主要卖盘,这可能与其一级市场拿券二级处置有关;券商始终是二级市场的卖盘,但也可以明显发现,其在调整前和调整中表现出连续集中的大规模净卖出;基金反应较慢,在调整中后期才开始进行处置,且以长债为主,1Y内信用债仍然保持买入;保险、理财和其他产品类是市场的主要买盘,保险净买入以7-10Y超长信用债为主,理财和其他产品类净买入信用债久期则相对较短。
进一步的,我们关注这一轮回调中各类机构整体配置情况。①大行大幅配置国债和同业存单,同时后期卖出政金债。久期上明显表现出、缩短的特征,10Y以上国债净卖出,1-3Y大幅配置。农村金融机构换仓行为明显,大规模卖出1Y内同业存单,同时配置7-10Y政金债可能是在“缺资产”的背景下希望通过资本利得增厚收益。②券商大幅卖出国债和同业存单,同时对于3-5Y的信用债也有百亿以上的处置。③保险大规模配置20-30年长久期地方债,对同业存单的买入规模也相对较大。④基金受到的压力似乎更为明显,调整过程中对地方债、国债、政金债和信用债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减持,久期缩短。⑤理财和其他产品类:大规模配置同业存单,保持较高流动性。
整体来看,这一轮调整在短期内已经趋于稳定,受影响较大的基金也逐步开始恢复各类债券的配置。展望后市,8月,信用债预计还将面临理财季末的赎回影响,但结合理财的资产配置结构,预计影响幅度比较有限。8月,预计信用利差将以窄幅震荡为主。